金笔尖写作 十余年原创代写,十余万客户口碑
TEN YEARS OF ORIGINAL WRITING,ONE HUNDRED THOUSAND CUSTOMER WORD-OF-MOUTH
原创 贴心 专业 保密
准确用词是大学问(上)
文章来源:金笔尖写作网 发布时间:2020/07/05 点击量:411
“制订”与“制定”
“制定”与“制订”的搭配习惯大致可概括为:大政方针用制定,具体条文用制订。
制定,常常是定出具有强制性和决策性的法令、政策。如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》:“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、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,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,促进各民族、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,根据宪法,制定本法。”
制订,常常是创制和拟定出具有制约性和商议性的条约、方案,如《汉语拼音方案》“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订”。
制定的对象是具有强制性的,常常是政策、法规、方针等,具有一定的决策性和针对性;而制订的对象则具有制约性,常常是计划、措施、方案等,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可操作性。当然,“制定计划”和“制订法律”也都不错。上面的概括,指的是多数用例。(迟 兴 选自《咬文嚼字》2007年第9期)
“截止”与“截至”
“截止下午5点,入园参观人数已超过30万。”其中“截止”应为“截至”。“截止”的意思是停止,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,如“活动已于昨日截止”;而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“截至”,如“截至昨日,已有上千人报名”。(《咬文嚼字》所刊载的《2010年十大语文差错》)
“度”与“渡”
“度”是指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,“渡”是后生的字,在“渡”之前,凡是表示“过”的意思,一概用“度”;“渡”出现后,“度”的任务有所分化。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,用于与时间相关的意义时,一般用“度”,如度日、度假、光阴虚度;用于与空间相关的意义时,用“渡”,如渡河、渡口、渡过难关。
两者有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,“度”是自然而然的,非度不可的,没有人为因素,比如你不想度周末也得度周末;而“渡”则须通过主观努力,有着人为因素的意义,如没有船就不能渡河,不是群策群力,“难关”也是渡不过去的。
另外,“渡过难关”是个特殊的情况,这是一种比喻性的用法,其中的难关比作前进道路上的急流滩险,一片充满艰险的水域地。也就是说历经某种困难处境,就像“由此岸到彼岸”一样,所以写作“渡”。应当注意,这种用法不能类推。(来源:中直党建网)
“名不虚传”与“名副其实”
两条成语的区别在于名不虚传的“名”专指名声,名副其实的“名”可以指“名声”,也可以指“名称”;名不虚传专指好名声,名副其实可以指好名声,也可以指坏名声。(作者赵丕杰,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来源:《新闻与写作》)
“为了”和“为”的区别
“为了”表示某种目的,例如:
为了把山里的农产品运出去,必须赶快把路修好。
为了做好工作,必须有一个强健的身体。
“为(wèi)”的用法比“为了”多。常见的有:
1.跟“为了”相同,表某种目的。例如:
我提议,为大家的健康干杯!
2. 表“给”,引入行为动作的对象。例如:
公务员要为民服务。
明天开始为山区送电。
3. 表“因为”。例如:
人们都为取得决赛权而高兴。
总起来说,“为了”只有一种用法,就是表“目的”。“为”除了表“目的”外还有“给”“因为”等意思。﹝来源:IMCPI国际汉语教师认证(中国行政管理中心)﹞
“合适”与“适合”
这两个词词义差不多,都是指和实际情况一样,或者和实际要求相符合。 但是,这两个词在语法上有很大的区别。
1.“合适”是形容词,“适合”是动词。
2.“合适”前边可以有程度副词,如:
“很合适”; “适合”前边不能有副词,不能说“很适合”。
3.“合适”可以做定语。如:
“合适的工作”、“合适的机会”。
“适合”不能做定语,不能说“适合的工作”、“适合的机会”。
4.这两个词都可以做谓语。如:
这种工作对他很合适。
这件衣服适合你的体形。
5.“合适”做谓语以后,后边不能有宾语,而“适合”做谓语以后, 后面一定要有宾语或者其它词语。(中国华文教育网)
歉收≠欠收
人们常常把“欠收”与“歉收”混同使用。如:“由于去年干旱,庄稼欠收,全村还贷率不足一半”;“玉米欠收导致玉米市场价格上涨”。还有诸如“夏粮欠收”、“农作物欠收”、“粮食作物欠收”、“连年欠收”等说法,也比较常见,但其实都不恰当。
“歉收”一词跟“丰收”相对,专指庄稼、蔬菜、果品或者水产品的收成不好。如:“全球棉花歉收损失72亿美元,水稻歉收损失10亿美元”。另外,“歉收”一般应独立使用。
“欠收”也是汉语通用词,日常使用也比较频繁,它的意思是“少收入了多少”,与“增收”相对应。“欠收”的使用范围更广一些,不仅仅局限于农业领域。如:“该市历年欠收的国有资产本金达25亿元”,指应该收回而没有收回的国有资产本金达25亿元。另外“欠收”的后面,必须加上表示程度的词语,才能完整的表意。一般不独立使用。
“歉收”与“欠收”用法的不同,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体会一下:“纳税人的农作物,因遭受水、旱、风、雹或者其他自然灾害而歉收的,按照欠收程度,减征或免征农业税。”(《秘书工作》2006年第01期 作者:尚文虎)
“吸取”与“汲取”
问:常听人说“吸取教训”,也有人说“汲取教训”。那么,这两种说法是否都是正确的?
上海柳和和答:两种说法都可以,并无正误之分。不过“汲取”比“吸取”书面语色彩浓一些,也显得更庄重。“汲”,《说文解字》说“引水于井也”,本义指取水,引申为吸收、吸取。从汲水这一动作可以推想到,“汲取”是需要花费一番力气、精力才可获得对象的。“吸”本指用嘴、鼻或管道装置把液体、气体等摄取进去,力量上显然不用像“汲”那么大。因而,“汲取教训”就比“吸取教训”显得更努力、更认真一些。(来源:《咬文嚼字》2008年第09期)
“暴发”与“爆发”
暴发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释为:①突然发财或得势(多含贬义):~户。②突然发作:山洪~。
爆发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释为: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,向四外进出:火山~。②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而发生重大变化,例如用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旧政权,建立新政权。③(力量,情绪等)忽然发作,(事变)突然发生:~战争。
【辨析】
1.在感情色彩上:“暴发”多含贬义,有讽刺味:此人穷困潦倒,一夜之间~了。“爆发”多为中性,可用于地理现象,如火山~。
2.在表达意义上:“暴发”是突然而猛烈的意思:山洪~。“爆发”是蓄积已久,猛然破裂或迸出的意思:~革命。
3.在突出重心上:“暴发”突出的是声势较大,速度快,让人难以琢磨原因,或没有必要去琢磨原因。“爆发”突出效果,往往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而引发的质的变化,往往能引发人的理性的思考。(作者张永俊 选自《语文月刊》2001年第4期)
“以至”和“以致于”
(一) “以至”,近似“甚至”;“以致”, 近似“致使”。二者有显著的语义差异。
(二) “以至①”与“以致”不仅有词义上的显著差异,而且有语法上的明显区别:前者只连接词或词组,而不连接分句;后者只连接分句,而不连接词或词组。
(三) “以至②”与“以致”都连接分句,而不连接词或词组。二者的区别在于:“以至②” 含“甚至”的意味,表示由于上述情况而产生的结果,可以是好的,也可以是坏的,意在以下文强调上述情况的程度之深。“以致”含“致使”的意味,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,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,一般有“导致……的后果”、“弄到……的地步”、“结果弄得……”的意思,意在说明下文是上文所导致的后果。
(四) 在某些情况下,用“以至②”或“以致”均可。但这并不表明二者的意义、用法相同;此时,二者仍有各自的意义、用法。例如:
(1)他的腿受了重伤,~~几个月都起不来床。
(2)久而久之,野猪渐渐驯顺,身体也渐渐肥胖,~~变成像现在家猪的样子。
以上两例“~~”处用“以至②”或“以致”均可。如果用“以至”,就是以“几个月都起不来床”、“变成像现在家猪的样子”分别强调“重伤”、“肥胖”的程度;用“以致”,则是说明“几个月都起不来床”、“变成像现在家猪的样子”分别是“重伤”、“肥胖”所导致的结果。(作者:谭桂声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)
“不止”与“不只”
“不止”是动词,常用的意思有两个,一个是表示“超出某个数量或超出某个范围”。例如:
(1)老王恐怕不止六十岁了。
(2)这里的水果不止一种,除了苹果还有柿子和鸭梨。
(3)我在这个乡住了不止三个月。
(4)张书记到最贫困的李村去了不止十趟。
(5)我们班身高超过一米八的不止刘强,还有俩同学。
(6)去年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不止赵庄。
(7)我们班不止李刚会画国画。
(8)这个码头昨天不止265号渔船出海了。
例(1)至(2)“不止”后面是数量词,(3)至(4)“不止”前有动词,“不止”后有数量词,(5)至(6)“不止”后是名词,(7)至(8)“不止”后是词组。
“不止”的另一个意思是“不停”。表示这个意思时,“不止”用于双音节动词之后,其位置一般处于句子或分句末尾。例如:
(9)老刘听了这个消息后,大笑不止。
(10)这天晚上,李书记虽然咳嗽不止,仍坚持工作。
例(9)中的“不止”处于句末,例(10)的“不止”处于分句末尾。
“不只”是连词,用于递进关系的复句中,相当于“不但”“不仅”等,表示除所说的内容外,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。整个句子表述的是语意上的递进。“不只”一般用于前一分句,在其后的分句里,要有与之呼应的“而且”“也”“还”等词语。例如:
(11)经过多年努力,这个山村的群众现在不只不愁吃穿,而且比较富裕。
(12)在这个车间里,不只小吴学会了该项新技术,许多年轻人也掌握了这个新本领。
例(11)中的“不只”处于主语之后,因此包含“不只”的分句的主语跟后面分句的主语是相同的。而(12)中的“不只”处于主语之前,因此包含“不只”的分句的主语跟后面分句的主语是不同的。
“不只……而且……”构成的复句有时也用在句子的开头。例如:
(13)不只车间里的年轻人,而且许多老师傅也参加了植树的义务劳动。
(14)不只在大城市,而且在许多中小城市,都开展了这项便民、利民的活动。
例(13)至(14)中的“不只……而且……”都处于句子开头的位置。其中(13)中“不只”“而且”两词后面跟的是名词性成分,(14)中“不只”“而且”后跟的是介词短语。
“不止一次”常用来说行为动作进行了多次,也就是说,行为动作的次数超出了“一”这个数量,表述这类意思宜写成“不止一次”。“一次”中的“次”是动量词,此类动量词还有“回”“遍”“趟”“顿”等。跟“不止一次”同类的说法再如:
(15)这个意见群众提过不止一回了,咱们应该认真考虑一下。
(16)这个电影我看了不止一遍,对里面的对话很熟悉。
如果要用在“不但……而且……”这样的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语境中,则宜写成“不只一次”。例如:
(17)他自己不只一次不去,还不让别人去。
例(17)中的“不只”相当于“不但”。其中的“一次”跟“不去”联系紧密,而不是跟“不只”联系紧密。不过,这类说法似乎比较少见。就一般情况而言,凡是表示不限于某个数量或范围的,都宜写成“不止一次”。
(文章摘自《秘书工作》杂志2015年第11期。作者:杜永道)
“看见”与“看到”
"看见"和"看到"都是给无终结点的动词"看"一个终结点,但"看到"强调的是动作的终结本身,而"看见"更多牵涉动作终结带来的结果,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。(《语文研究》)
“驻”和“住”
在古汉语中,《说文解字》标注“驻”为“驻,马立也”。段注“人立曰住,马立曰驻”。“驻”的本义为马站立不动,后引申泛指暂时停留,特指军队驻扎、驻防,又引申指“工作人员暂住在履行职务的地方”。“驻”的上述引申义就是现代汉语之义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6版第1704页标注“驻”为“②动(部队或工作人员)住在履行职务的地方;(机关)设在某地:~京办事处|部队~在村东的一个大院里”。
在古汉语中,《广韵·遇韵》标注“住”为“住,止也”,本义为站住、停留、停止,后引申为住宿、居住。引申义古今相同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6版第1703页“住”的第一个义项就是“动,居住;住宿:你~在什么地方?|~了一夜”。从上述“驻”和“住”的释义,我们可以总结出二者用法的如下区别:驻,一是指部队、军事机构或组织、军事人员的居住,一般用“驻地”,不用“住地”;二是非军事机构、单位、组织、团体等设在外地的机构或者外派执行公务人员的居住地,也用“驻地”,不用“住地”。除此之外,一般人、普通人的居住,一律用“住地”,包括普通人外出活动、旅游、经商、探亲等,不论居住时间的长短,均用“住地”,不用“驻地”。
用上述区别方法来分析,(例名略)第1例“进驻山林的那些汉族人”中的“那些汉族人”既不是军事人员,也不是被派出执行公务的人员,因此不能用“进驻”,应该用“进住”。第2、3、4例中“驻地”,指的是全国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和出席十八大的党代会代表,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区、各部门、各机构团体,既不是军事人员执行军务,也不是被外派执行公务的人员,是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表身份参加会议的,即使是解放军的代表、委员,也是作为人民代表的身份参会,因此也不能用“驻地”,而应该用“住地”。第5例中“住村”实际是指在执行一种公务,因此不能用“住村”,而应该用“驻村”。
(李加旭 作者系中国产业报协会原秘书长 来源:《语言文字报》)
“词”“词汇”“词语”有何不同
“词汇”跟“词”意思有别。“词汇”是语言中词和固定词组的总称。也就是说,“词汇”是一个集合名词,不宜用来指单个儿或几个词。
指单个儿词或几个词宜用“词”,可以说“一个词”“两个词”“‘吐槽’这个词”“‘建设’‘工地’‘混凝土’这三个词”。
另外,“词语”除了表示“词和词组”之外,也可以表示“字眼儿”,即可用来指句子中的字或词,故而“词语”可以用来指单个儿词或者几个词。例如:“这几个词语是上节课新学的,现在复习一下。”“这篇文章中有几个词语值得大家仔细品味。”“这段话里有个词语的意思我不太明白,请您讲讲。” (杜永道 来源:《语言文字报》,有删节。)
“按照”和“依照” “遵照”的区别
区别:
按照:同为介词。介绍行为的根据。
按照:通用于各种语体,不带尊敬色彩。
依照:多用于书面语体,更适用于国家法规、军政文告等,这时是强调依原样照办,不得走样。
遵照:多用于书面语。带尊敬色彩,表示遵从依照。
练习:
下列选项正确的是( )
(1)只需要___向导的指导进行操作,就可以创建一篇新文档。
(2)公司应___同工同酬的原则进行分配。
(3)他于1745年去世,___他的遗嘱,葬礼极其秘密,极其简单。
A. 依照 按照 遵照 B.按照 依照 遵照 C.按照 遵照 依照
参考答案: A
(来源:华语网)
“都”与“总”的差别
“都”与“总”的差别不在量化方向而在量化对象:“都”量化事件、量化个体,“总”量化事件。
“都”与“总”的语法表现
“都”量化个体时,要求个体具有复数性,它可以是多个个体的集合,也可以是可分割的个体;“总”量化事件时,对个体在数上没有要求。所以,“总”字句的(隐含)主语可以是单数,而“都”字句的(隐含)主语必须是复数。
“都”必须跟名词性焦点关联,而不能跟动词性焦点关联;“总”对焦点不敏感,什么类型的焦点都可以。
关系化上的差别
一般来说,“都”不能出现于关系小句。“总”约束的是事件,可以不跟焦点或话题关联,所以“总”所在的句子可以关系化。
“都”通常量化的是个体,所量化的个体可以在“都”的左侧,也可以在“都”的右侧。在左侧的是话题,在右侧的是焦点。“总”量化的是事件,跟个体无关。
这些差异也可简单地归结为词类差异,“都”为总括副词,跟名词性成分有关,包括“(每次/天)S”这类被Rothstein(1995)视为名词短语的小句;“总”为时间副词,跟所在小句的主要动词及其所描述的事件有关。
(原文刊于《中国语文》2016年第3期)
“浸润”还是“浸蚀”
“我们应该明白体温计的原理:1.使用水银的原因是,水银的内聚力大、不浸蚀玻璃,能在收缩时从缩口出断开,从而使体温计离开人体进行读数……(《考点 中考物理(安徽版)》)”。
以上这句话中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?
专家一检查就发现了文中“不浸蚀玻璃”应为“不浸润玻璃”。
浸润有三层意思,在这里指的是“液体与固体接触时,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”,我们知道当一滴水银放在洁净的玻璃板上时,能够滚来滚去,不会附着在上面,这种现象叫做“不浸润”。体温计也正是利用这种原理。而浸蚀一般是指因液体浸泡而腐蚀或损伤。
(来源:安徽省出版物审读室)
“叫真”“较真”“较针”那个正确?
答:“较真”的写法正确。过去也有写“叫真”的,现在一般都写作“较真”。“较真”是形容词,是“认真”的意思。“较真”北京口语中常说,说的时候,一般要儿化,例如:“他办事特较真儿。” “这事儿你就别较真儿了。”(杜永道)(来源:光明网)
“依然”与“仍然”
在句法上:两者都能作状语,而“依然”还可以作谓语。作状语时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可以替换。
在语义和格式上:“依然”侧重于对静态持续态的修饰,有成词的固定格式;“仍然”可以表动作的间隔重复,并具有更重的转折意味。(作者:李树 任海波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)
(选自《海外华文教育》)
“坠”与“堕”
“坠”与“堕”都可表示落、掉下来的意思,而且有时还可以互换。如:坠马,堕马;坠地,堕地。
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。表示往下垂,只能用“坠”,不能用“堕”,如:橘子坠弯了树枝。表示垂在下面的东西,只能用“坠”,不能用“堕”,如:表坠,耳坠子。表示失去,也只能用“坠”,不能用“堕”,如《国语·晋语三》:“敬不坠命。”表示思想、行为变坏或往坏里变,只能用“堕”,而不能用“坠”,如:腐化堕落,堕落分子。表示沦落或流落,也只能用“堕”,不能用“坠”,如:堕落风尘,堕人青楼。此外,“堕”在文言文里有几个通假字,而“坠”则没有。“堕”可通“髻”(毛发脱落),如《墨子·修身》:“华发堕颠。”“堕”可通“续”(毁坏),如《左传·嘻公三十三年》:“堕军实而长寇仇。”“堕”还可通“惰”(懈怠),如《大戴礼记·子长问人官》:“堕怠者,时之所以后也。”(摘自《语文知识》)
准确用词是大学问(下)
“以为”和“认为”有什么不同
问:如何区分“以为”和“认为”?以下两句话该用“以为”还是“认为”?
1、你不要( )我是为他们伤心,我是为他们骄傲!
2、我们( ),一个领导干部,应该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,而不应以权谋私。
答:“认为”表示肯定的看法和判断,语气肯定,也比较郑重。“以为”语气不大肯定,也比较随便。“认为”可用于重大事物,也可用于一般事物,“以为”的对象多为一般事物。
另外,“以为”只能表个人的看法,“认为”除表个人看法外,还可以表示团体、组织、会议等的看法。例如:
他以为你不来了。
会议认为,必须重视这个问题。〔来源:《光明网》(谈文说语)〕
“竟然”与“居然”有什么不同?
答:“竟然”和“居然”是一组同义词。它们都是副词,表示出乎意料,在句子中有时可以换用,如“他竟然当面撒谎”,也可以说“他居然当面撒谎”;“他一个人竟然干了五个人的活儿”,也可以说“他一个人居然干了五个人的活儿”。相比较而言,用“居然”语气略重一些。(来源:光明网 作者: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词典室 晁继周 )
“机制”“体制”“制度”仨词的区别与用法
“机制”“体制”和“制度”都是多义词,在涉及社会生活时,它们有一个义项意思比较接近,在使用时需要辨析。
“机制”可用来表示“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”。例如:
(1)他们正在积极探索建立企业科技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。
(2)在继续完善荒山租赁承包政策的同时,积极探索发展非公有制造林绿化的新机制。
(3)这个村的实践说明,让群众参与村级财务管理,建立符合实际的民主监督机制,才能真正取得成效。
(4)要进一步强化风险监管,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,完善基金管理预测和预警报告制度。
(5)这件事也反映出市政府危机事件反应机制尚不够迅速、灵活、高效。
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,“机制”所指,都跟某种“作用”有关。可以说,“机制”多用来指起某种作用的系统;或者说,指某种成系统的作用。
“体制”指“机关、企业、事业单位等的机构设置、管理权限、工作部署的制度”。例如:
(1)必须坚持改革开放,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。
(2)我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,正在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,以确保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。
(3)我们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,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。
(4)这家医院为全市医疗体制改革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。
(5)许多同志提出,要加大教育投入并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。
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,“体制”指某方面的机构设置和运作。
“制度”可用来指“在某方面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”。例如:
(1)要严肃财经纪律、健全财会制度、加强人员管理、防范财务风险、强化监督检查。
(2)“黄金周”休假制度,对我市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。
(3)该企业在劳动用工上,实施了全员竞争上岗和下岗分流制度。
(4)商家在对消费者承诺的同时,进一步严格内部员工管理制度是必要的。
(5)要加快大中城市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。
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,“制度”指办事规章或行动准则。
总的来说,如果侧重于指起某种作用的系统,或者说,侧重于指某种成系统的作用,宜用“机制”;如果侧重于指某个领域的机构设置和运作,宜用“体制”;如果侧重于指某方面的规定、规程、规章或行动准则,宜用“制度”。〔杜永道(文章摘自《秘书工作》杂志2015年第4期)〕
“词典”“辞典”“辞书”的不同
“词典”是指语词类工具书。例如:
(1)这本成语词典是我新买的。
(2)孩子开始学英语了,我今天上街给他买一本英汉词典。
(3)这本谚语词典是上海一家出版社出版的。
(4)我平时查阅最多的是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。
(5)他买的《成语大词典》中,有不少彩色插图。
“辞典”则多用来指专科或百科类工具书。例如:
(6)这是一本医学辞典,里面的许多医学名词解释得很详细。
(7)昨天给孙子买了本少儿百科辞典,他很喜欢。
(8)我对武器很感兴趣,打算明天去买本军事装备方面的辞典。
(9)多少年过去了,张工程师一直在使用这本《化工辞典》。
(10)《中国大百科辞典》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辞典。
“辞书”则是字典、词典等工具书的统称。例如:
(11)这些年,本店辞书销售情况一直不错。
(12)近年来,辞书的质量值得注意,有些辞书缺少独创性。
(13)那时,本社的辞书编纂工作刚刚起步。
(14)辞书学会最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。
(15)最近几年的辞书研究比以前范围广了,也比较深入。
“辞书”由于是一种“统称”,因此一般不宜说“一本辞书”或者“几本辞书”
(《语言文字报》原主编 杜永道 来源:国学网)
“化装师”不宜写成“化妆师”
《光明日报》曾刊发《追求唯美与诗境》一文,其中有这样一句话,“她与北影制片厂的化妆师王希忠协商一致,主角,神仙精怪,帝王将相都需要造型……”句中“化妆师”应为“化装师”。
“化装”指演戏时装扮,有时也指为了某种原因装扮。如:
(1)演员已经化装好了,正在等待上场。
(2)他化装成外地游客去了解情况。
“化装师”指帮助演员装扮的人员。如:
(3)化装师给他脸上涂了些油彩,让他像个七八十岁的老人。
“化妆”则指美容,多用于女性。例如:
(4)她每天早上化妆要用一会儿时间。
“化妆师”是指给人美容的人员。如:
(5)她请化妆师给他把头发染成栗色。(来源:国学网)
“有关”与“相关”的使用区别
有位从事秘书工作的同志问,“有关部门”“有关情况”跟“相关部门”“相关情况”有什么不同。
“有关”跟“相关”的意思有所不同。
“有关”表示“有关系”。做定语时表示“有关系的”或“涉及的”。例如:
(1)请刘秘书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约来,星期三谈一次。
(2)对这个问题,有关方面现在都反馈了信息,我明天汇总后把材料交给办公室。
(3)请将这个规定尽快通知有关人员,让他们提前作好准备。
(4)下面请张秘书把有关情况介绍一下。
“相关”则表示“彼此关联”或“互相牵涉”。例如:
(1)各兄弟民族休戚相关,互相帮助,前进在社会主义大道上。
(2)其实,这两个问题,是密切相关的。
(3)这几年,山脚下两个村子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。
(4)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。
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,“有关”往往是说某事物涉及的多个方面。而“相关”则是说两个方面的事物互相关涉。也就是说,“有关”所说的,常是某事物对其他事物“单向”的关涉,而且关涉的常是多个事物;“相关”所说的,常是某事物跟另一个或另一方面事物相互关涉,即关涉是“双向”的。因此,宜说“这两个事物密切相关”,不宜说“这两个事物密切有关”。同时,宜说“有关部门”“有关情况”“有关人员”等。
不过,在书面语言的运用中,特别是在公文语言的运用中,的确不时见到“相关部门”“相关情况”“相关人员”的说法。也就是说,这种说法有一定流行。其实这些说法中的“相关”就是“有关”的意思。
由于有一定流行,因此一方面,宜提倡使用“有关部门”“有关情况”“有关人员”等说法,另一方面也不宜将“相关部门”“相关情况”“相关人员”的说法看作“硬伤”。
(作者:杜永道,曾任《语言文字报》主编,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用语规范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)(文章摘自《秘书工作》杂志2014年第11期)
说说“作”与“做”
“作”与“做”普通话的读音没有区别。在一些方言里,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不同的(“作”读入声),一般口语能够根据读音区别词义,但涉及书面语(如“作贡献”之类),也没有取舍的依据。这两个字本来就有联系,不过“作”字出现较早,而“做”字出现较晚,明代《字汇》才有收录。因为二者经历的时代不同,所以在构词和使用上有一些相互纠缠的情形。
分辨两个字,当然要看它们的义项,即它们身兼的职务。麻烦的是,这两个字的义项基本上是一致的。粗放一点儿说,主要有三个义项:一是“从事”,一是“制作”,三是“充当”。
这里,我们对分辨这两个字提出一个思路:(一)凡是这两个字作为语素构成了合成词,那么就根据辞书里的形式,注意查检;(二)这两个字作为单音节动词用,则需要加以分工。下面我们把这两点结合起来说。
一、“作”和“做”都有“从事”义。涉及具体的事物,习惯写“做”,涉及抽象的事物,习惯写“作”。
(一)作为语素构成的合成词与成语(一般词典都有收录)
做:做事|做工|做活|做梦|做声|做法(不是“妖道作法”,也不是文章的“作法”)|做戏|做鬼|好吃懒做|一不做,二不休|白日做梦|小题大做。
作:作息|作案|作别|作风|作用|作价|作业|作乐|动作操作|制作|劳作|协作|合作|耕作|作弊|作对|作恶|作孽|作祟|作假|作伪|作难|作梗|作乱|作俑|天公作美|作乐(lè)|恶作剧|作恶多端|无恶不作|作威作福|作奸犯科|胡作非为|为非作歹|为虎作伥|弄虚作假|逢场作戏|无所作为|见机而作|作法自毙|作茧自缚|为人作嫁|作壁上观。
跟这个意义相联系的一个意思是“装作”:作势|作态|造作|做作|装聋作哑|装模作样|装腔作势|惺惺作态|矫揉造作。
跟这个意义相联系的,还有一个意思是“兴起、发作”:作战|振作|作乐(yuè,演奏)|推涛作浪|兴风作浪|一鼓作气|日出而作|枪声大作作怪|作色|作呕|兴妖作怪|令人作呕。
(二)做单音节动词用
⒈宾语是一般名词,事物比较具体,习惯上用“做”:~好事|~买卖|~生意|~手脚|~手术|~功课|~笔记|~学问|~习题|~练习(题)|~噩梦|~事情|~家务|~早操|~健身操|~柔软操|~木匠活|~日班|~结论。“~工作、~作业”习惯上用“做”,一是因为这里的“工作”和“作业”属于名词,二是避免两个“作”字连用,影响阅读。
跟这个意义相联系的一个意思是“举行活动”。下面几个词语习惯上用“做’:~寿|~满月|~礼拜|~祈祷|~佛事|~生日|~游戏。
⒉宾语是动名词(即兼有名词语法特点的动词),事物比较抽象,习惯上用“作”:~调查|~考察|~研究|~分析|~判断|~推断|~检查|~比较|~说明|~评价|~概括|~介绍|~答复|~解答|~解释|~证明|~鉴定|~实验|~试验|~示范|~辩护|~删节|~反应|~记录|~统计|~安置|~处置|~发挥~决定|~规定|~交代|~联系|~让步|~挣扎|~牺牲|~贡献|~准备|~打算|~抉择|~补充|~动员|~斗争|~改进|~宣传|~表演|~讲话|~指示|~指导|~检讨|~汇报|~报告。
讨论:结合上边讲的处理办法,大家不妨讨论一下,下面这几组跟医疗有关的词语哪些用“作”,哪些用“做”:
⑴手术、理疗、放疗、化疗、磁疗、电疗、B超、CT、胃镜、核磁共振
⑵美容、文眉、隆胸、抽脂、灌肠、人流、药流、尿检、药检、整形、切片、气功导引
⑶治疗、化验、麻醉、透视、穿刺、切除、透析、护理、按摩、牵引、整骨、切除、搭桥、器官移植、诊断
二、“作”和“做”都有“制作”义。具体的事物习惯写“做”,抽象的事物习惯写“作”。
(一)宾语是一般的名词,涉及的事物比较具体,习惯上用“做”:~饭|~早饭|~晚饭|~年夜饭|~粉蒸肉|~鞋|~军服|~衣服|~衣裳|~针线|~面包|~大衣柜|~汽车|~模型|~圈套|~手脚|~记号。“~作文、~文章”也习惯用“做”。
(二)几类精神产品,习惯上用“作”(有的已经是合成词了):~诗|~画|~曲|~乐(yuè,制作乐律)|~杂记|~曲子|~广告(如果指使用材料制作广告,则可以写“做广告”,如“做灯箱广告”)。
制作的这些产品,即作品,自然用“作”:著作|创作|大作|拙作|习作|原作|佳作|杰作|名作|遗作|处女作|著作等身|呕心之作|压卷之作|成功之作。
三、“作”和“做”都有“担任、充当”义。但是,除了少量早先产生的合成词,一般都习惯写“做”。“作为”“做为”都正确(不是指“大有作为”的“作为”)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主张写“作为”,我们不妨就采用“作为”。
(一)人“担当某种身份”,一般用“做”:~媒~人|~东|~客(“作客他乡”的“作客”是古语词)|~官|~主|~母亲|~父亲|~妻子|~丈夫|~儿子|~女儿|~长辈|~晚辈|~主人|~伴儿|~女仆|~保姆|~短工|~伙计|~牛马|~奴隶|~所长|~经理|~老板|~助手|~秘书|~车工|~夜工|~杂务工|~车间主任|~检验工|~采购员|~保育员|~皇帝|~宰相|~知县|~隐士|~党员|~研究生|~代表|~教员|~会议主席|~寡妇|~少奶奶|~俘虏|~骨干|~尼姑|~人质|~孝子|~屈死鬼|~走狗|~汉奸|~亡国奴|~贼心虚|~向导|~特务|~眼线|~内线|~侦探|~帮手|~保人|~代言人|~和事老|~介绍人|~中间人|~朋友|~亲家|~对头|~表率|~模范|~后盾|~靠山|~编辑|~出纳|~翻译|~导演|~担保|~见证|~掩护(后面七个词形式上是动词,实际是名词,指从事这种工作的人)。
当然,“充当”的宾语有时也可以是物(具有物的“身份”义),一般也要用“做”:~线索|~例子|~样子|~代价|~副本|~实例|~资料|~资本|~幌子|搬几块砖头~凳子|拿这间屋子~会客室|拿树皮~造纸的原料|拿肩膀~梯子|~寝室|~下酒菜|~封面|~原料|~人情|~挡箭牌|~招牌|~伪证|~参考(资料)|~抵押(品)|~纪念(品)。
(二)使用“作”的部分成语和早期的合成词:作废|作罢|作准|作数|作陪|作客(他乡)|作保|作中|作古|以身作则|认贼作父|自我作古。
(三)至于“当zuò、叫zuò、称zuò、看zuò、变zuò、算zuò、比zuò、换zuò”,有的像词,有的又不像词,辞书不可能统统都收,写“作”还是“做”呢?我们主张,还是写“做”吧!
(作者:厉兵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)(来源:四川语言文字网)
“和”“与”“及”用法有何不同
连词“和”、“与”、“及”比较起来,“和”用得最广泛,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很常见。
“和”可以连接名词性成分,也可以连接动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,表平等联合。
例如:①老师和学生都赞成这个意见。②这件事情还要进一步调查和了解。③他的话是那样明确和有力。
表示3项以上成分的平等联合时,“和”要放在最后两项之间,前面的成分用顿号连接。
例如:①北京、天津、上海和广州都进行了这项工作。②一切事物都有发生、发展和消亡的过程。
另外,在连接较长的词组时,“和”的前面可以有一个停顿,书面上用逗号隔开。
例如:是根据历史发展行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,和为了实现这种口号而提出关于每一发展阶段……的动员口号。
“与”较多连接名词性词语,也可连接动词性、形容词性词语,多用于书面语,书名、标题中常见。
例如:①工业与农业的发展都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。②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消除分歧,增强团结的有力措施。③伟大与渺小的事物都值得我们关注。④实现和平与巩固和平是两件事。
“及”一般连接并列的名词性成分,多用于书面语。跟“和”相同,连接3项以上成分时,“及”要用在最后两项之间。值得注意的是,“及”连接的成分往往有主次之分,“及”后的成分是次要的。
例如:①本次试验用的主要设备及各种备用件均已备齐。②医生们决定,联合本市所有医院的医护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,为孤残儿童献爱心。③图书、仪器及其他物品已经搬进了新教学楼。〔《语言文字报》原主编 杜永道 《 人民日报海外版 》( 2010年05月08日 第 06 版)〕
“特别”与“非常”
两者都是程度副词,但是之间又有所区别。在修饰同一名词的情况下,“特别”比“非常”程度要更深,非常是不是一般或者不是平常的,而特别是有特点的,不同的。
例:
这杯牛奶并不特别新鲜。(正)
这杯牛奶并不非常新鲜。(误)
以上两句可以看出,“特别”可以受“不”、“并不”等词语的否定,而“非常”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。(来源:华语教育网)
“干涉”与“干预”
“干涉”着重于强行参预,横加阻挠,多指用粗暴强硬手段过问或制止,迫使对方服从,如互不干涉内政;
“干预”着重于过问别人的事,一般是给对方一定的压力和影响。(来源:华语教育网)
“鞭笞”与“鞭挞”
鞭笞:①用鞭子或板子抽打;②这种用鞭子或板子抽打的刑罚的名称;例:狱卒鞭笞乱下,将他牙齿打折。
鞭挞:也指鞭打,现多用于形容无情地指责披露。例:这部作品对旧社会的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(来源:中国华文教育网)
“逐渐”与“逐步”
逐渐:渐渐;慢慢变化。例:天色逐渐暗了下来。
逐步:1. 随着步履。例:丹陛陵晨对,青云逐步生。2.一步一步地;发生阶段变化。例: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了。
“逐渐”只用于事物的变化。“逐步”有明显的阶段性,多用于形容人有计划的努力。(来源:华语教育网)
“关怀”与“关心”
关怀:关心。关心:把人和事情常放在心上,表示重视和爱护。
用法对比:
“关怀”是不及物动词,它的对象由介词及其宾语引出,放在“关怀”前作状语。“关怀”的对象只能是他人,而不能是某一件事情,“关心”的宾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。“关怀”用于上级对下级或者长辈对晚辈,“关心”没有此限。
例如:
1.政府和社会非常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。(√政府和社会非常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。)
2.各级领导都应该关心群众生活,时刻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。(×各级领导都应该关怀群众生活,时刻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。)
3.我对这些事从来不关心。(×我对这些事从来不关怀。)
4.父母最关心的,还是我的健康和安全。(×父母最关怀的,还是我的健康和安全。)(来源:《华教通讯》)
“调解”与“斡旋”
调节: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,使适合要求。例:水能调节动物的体温。
调解:劝说双方消除纠纷。例:那年月,时常有打群架的,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。
斡旋:调解周旋,解决争端。意思上同调解,属于书面语,不能带宾语。例:从中斡旋,解决此次争端。(来源:华语教育网)
“安静”与“宁静”
“安静”和“宁静”都是指没有声音,没有吵闹和喧哗,可是仔细推敲,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。
“安静”重在稳定,有使安稳、平静下来的意思,强调的是由闹到静的过程。而“宁静”重在平和,一般多指平和、安静,描述的是安静的状态或气氛。例如:
上课铃响了,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。
清晨,公园里十分宁静。
“安静”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。而“宁静”除了指环境外,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,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。例如:
病人需要安静。
在那里,他过着十分宁静的生活。(来源:《语言文字周报》)
“情义”“情谊”“情意”
【例句】
①姐姐省吃俭用,供他读书,待他很有情义。
②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事业中互相支持和帮助,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
③《贺新郎》这首词表现了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深厚情意。
【辨析】“情义”指亲属、同志、朋友相互间应有的感情。“情谊”指人与人相互关切、爱护的感情。“情意”是指对人的感情,如“情意绵绵”。
“凸显”与“突显”
【例句】
①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各界委员坚决拥护制定《反分裂国家法》,一致认为该法顺应民心民意,凸显全中国人民阻止“台独”的决心。
②他的手臂上突显出一条条青筋。
【辨析】“凸显”指清楚地显出。“突显”指突出地显出,强调的是在众多之中显现出来。
推脱/推托
【例句】
①出了差错,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不是老是埋怨别人,推脱责任。
②我约他来谈谈,他推托说:“晚上我有事,改天再说吧!”
【辨析】“推脱”,推卸、推辞,不愿意承担任务、责任等。“推托”是借故拒绝。
“未免”与“难免”
【例句】
①不努力学习,难免要落后。
②这些手续未免规定得过分繁琐。
【辨析】“未免”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,侧重在评价。“难免”则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。
“消失”与“消逝”
【例句】
①服了药,身上的红斑点就消失了。
②她感叹青春年华的消逝。
上一条:新闻写作中如何进行概括?
下一条:“区块链+”如何重构内容产业生态
金笔尖写作 专业文章撰写网站
Quality professional writing website
学术造假为违法行为,本网依法经营,坚决反对一切学术造假 !
185-3567-6637(微信同号)
更多咨询服务即请致电,金笔尖写作网 E-mail:992611697@qq.com 晋ICP备19015033号-1
学术造假为违法行为,本网依法经营,坚决反对一切学术造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
有,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,商业媒体及纸媒请先联系
版权所有:晋城市玉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